津南特色特色小站稻米

导语 天津特产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区,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御膳米。当年军事重镇“小站”位于此地,故名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风味。

  为了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无公害食品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津沽”牌小站稻米的品牌优势,使“津沽”牌小站稻米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最近,天津市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信息技术(农技中心)”的管理模式,合理开发了“津沽”牌特色小站稻米及“四季粥米”。

  “津沽”牌特色小站稻米的品种为“有机米”、“富锌米”及“富硒米”。开发标准为: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高档。特色小站稻米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选用质量达到国际一级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按照国标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无污染土地,用洁净水灌溉,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符合无公害标准。并经过先进的设备加工精制而成。“津沽”牌特色小站稻米从品种的选择、地域的确认、栽培技术、稻谷收割、脱粒、储存及检验、加工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均实行全程监控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真正做到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丰富,满足人体所需。是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营养保健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和防病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公司提出“科学膳食,理性消费”观念,开发出“津沽”牌四季粥米。采用无公害、优质天津小站稻米,添加精选纯天然杂粮加工而成。四季粥米根据四季的特点,将小站稻米分解成碎米,经合理配比加工成春、夏、秋、冬四个品种。

  小站位于天津南郊,距市中心大约30公里。据记载,为了让南方的水稻也能在北方安家,以减少“南粮北运”对各方面所造成的负担,1600年,明朝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小站一带垦种水稻5000亩,这是最早的小站稻。清朝,天津防军提督周盛传引南运河水种植水稻,因灌溉用水中含有较多的淤泥和腐植质,所以小站稻米品质优良。

  小站稻米产于天津津南区小站镇,种植始于清末,曾为清皇室的贡米。

  辽代碑载“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香耕,实鱼盐之沃壤”是天津较早的种稻文献记载。宋辽对峙时,北宋淳化四年(993)“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大作稻田以足食”。明末汪应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抚,屯田种稻,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编次其围田,人称“十字围”。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其后种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天津东南的小站东临渤海,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中间,原为退海之地,是明代盐场辖的草荡。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手下周盛传部“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练兵,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盛字军在马厂至新城(今属塘沽)间修筑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驿站,每40里设一大站,每10里设一小站,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绪元年(1875),盛字军由马厂移屯涝水套,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军士习惯称“小站”。

  马厂减河两岸小站稻作区使用南运河水与海河水灌溉水田。漳河流经黄土高原,带大量泥沙汇入南运河。据有关部门测定,每吨黄土含氮0.8~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大量沉积的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马厂减河上游用水,才保证了收获的。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