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桃花堤简介

导语 天津桃花园亦称桃花堤,始于元朝,兴盛于运河之畔,经历了元、明、清历代的变迁,如今经过重新修缮,成为天津旅游景点之一,笑迎天下宾客。桃花园位于红桥区丁字沽地区,与中环线毗连。

  “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怀古北运河,追溯桃花堤,一句吟咏可以把我们带到元朝,诗人成始终在《发桃花口直沽舟中怀古》中记下的桃花口 就是今日北运河畔的北辰桃口村。桃花口在元代初叶已有人定居,河畔桃树茂盛,因此得名。桃花口发展至元代中期已成为商贩往来驻足的村镇,“昨日临清卖苇 回,今日贩鱼桃花口。”桃花口的桃花堪称津北一景,清嘉庆时代举人、诗人崔旭就此在《念堂诗话》中描述:“每逢腊尽春回,桃花盛开,飘粉流丹,香沁十 里。”

  明清时期,北运河畔的桃花口、桃花寺至西沽、丁字沽一带已成为通往京城的重要节点与交通枢纽,每逢早春清明时节,“三十里”桃红柳绿、河水涟 漪、色彩斑斓、如梦如幻的自然景观让天津百姓和南北过客无不倾醉。康熙时代翰林院编修査慎行北上途经桃花寺,幽静的古寺与秀美的桃花深深感染着他,油然寄 情道:“独客叩门来,老僧方坐睡。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

  清代漕运的兴盛使西沽、丁字沽的地位优势更加显著,热闹繁华,天津人在此又不断种植桃树、柳树,可谓锦上添花。《畿辅通志》中记载说,天津的桃 花有山桃、园桃等,尤其以千叶碧桃最值得称道。嘉庆时代举人、天津诗人梅成栋也有诗言:“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边杨柳青。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 萍。丁字沽边柳万条,轻轻一带锁红桥。帆樯纵借东风力,消息全凭子午潮。”

  碧桃翠柳在文人墨客眼里不乏风韵之美,虽然他们吟咏连连,但真正让天津运河桃花名声大振的还是康熙皇帝。1705年康熙南巡,江浙桃红柳绿的如 画风光让他流连,只可惜花期匆匆,未能尽兴。带着几丝遗憾的康熙回京途中路过北运河畔桃花堤时,意外复见“江南美景”,不禁惊喜万分,特别调寄《点绛唇》 一首:“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似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眄辰晓。情缥缈,艳阳时袅,不是垂杨老。”

  能向先祖二度报春的津沽桃花堤当然也是乾隆皇帝梦想的地方,康熙爷的笔下意境更让他充满了期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来到水灾过后的 天津视察灾情,察看堤防,同时在北运河边如愿以偿地亲眼得见桃花夹岸、垂柳依依的胜景,欣喜异常,并亲赐“桃柳堤”美名。后来,嘉庆皇帝在路过天津的船中 也曾赋诗曰:“岸柳临窗绿,汀桃映缆红。津门问新景,海月正高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位于西沽的武库(军械局)被八国联军摧毁,战火殃及桃柳,风光不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国近 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在迁往武库旧址复学,从此,师生们每年都在运河南岸植桃栽柳,使桃花堤再度成为津门百姓春日踏青赏花的胜地。就此,民国《天津志 略》的“城郭”一节中记述说:“天津西沽村北洋大学校长堤,遍树桃花,每当春晴晓日,往游者有山阴道应接不暇之势。”桃花之美也映照着北洋学子的容颜,他 们在校歌中深情地唱道:“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

  桃花堤、北运河一直是北洋学子心中的标志景观,青年时代求学于北洋大学的陈立夫曾与同学们一起种下过许多桃树,并且每天都要到桃花堤散步,思考 着国家的前途未来。长期以来,源于北洋与桃柳堤的情感,陈立夫一直视天津为第二故乡。1992年,远在台湾的94岁高龄的陈立夫得知天津桃花堤得以恢复, 重现“小江南”的美景时激动万分,欣然题词道:“名都胜迹运河东,曾共芸窗听晓钟。何事麻姑问沧海,桃花依旧笑春风。”像陈老先生一样,现在,北洋校友每 逢来津总要到桃花堤走走看看,重温那美好时光。

  自1985年以桃花堤为核心的桃花园修建以来,天津人依旧为这天堂般的美景不断倾注着汗水,园内的数千株山桃、碧桃、蟠桃、垂枝桃、寿星桃、垂 柳等花木繁茂,高低错落,与山石小径、亭台楼榭妙趣天成。特别是2001年建成的北洋园与桃花堤交相辉映,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