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疆博物院有哪些看点
导语 北疆博物院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北疆博物院具体有哪些看点呢?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博物学家桑志华(Paul Émile Licent,1876-1952)于1914年来华创建,1928年向公众开放,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
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北楼,陈列室及南楼,南楼、北楼两座建筑以连廊相接,整体建筑呈 “工”字型布局。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也是收藏中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博物馆,开创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先河。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多万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馆藏基础,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享誉世界。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学文献宝库,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迫于战事及经费枯竭等原因北疆博物院研究工作停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接收。1991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疆博物院南楼展览
图书室复原陈列
北疆博物院藏各类图书14000余册、地图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北疆图书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其中80%为外文语种,相当一部分都是当时世界顶级学术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和当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连续性期刊。此次展出的图书共2000余册,其中有法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的代表作《四足动物化石研究》(拉丁文,13册)、法国著名博物学家雷奥米尔的《昆虫史记》(法语版,1734)、18世纪最杰出科学家林奈的代表作《自然系统》以及19世纪意大利著名真菌学家萨卡杜的《真菌汇编》(拉丁文,26册) ,北疆博物院25年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黄河白河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黄河白河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是本次展出的最珍贵展品。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是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是由法国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建造,展示内容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北疆博物院收藏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展厅内展出的古哺乳化石数量达5000余件。
二层展厅
二层展出的是现生动、植物标本。北疆博物院多年来一直聘请法国、俄国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对标本进行边收藏边整理、分类、鉴定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这些标本虽说是比较普通的标本,但100年前桑志华采集这些动、植物并做成标本,然后分门别类的陈列在展厅中,让观众来参观,向观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相当落后的中国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三层展厅
三层展厅以北疆皮张标本和浸制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其中近百年的鸟类标本、近2000件两栖爬行、1600尾鱼类及兽类、无脊椎动物标本;除此之外,还展示了一些文物史料,如:老式的地图柜、采集用的藤条筐等;另外,还有北疆博物院留存下来的,来自四位西洋画家的作品14幅《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天津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博物馆】可获取天津各区博物馆最全汇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