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客家拜神活动

导语 拜菜篮神。旧时梅州地区流行“请菜篮姐神”。两妇人共捧一菜篮,上覆以衣,篮中放一串锁匙,旁人问事求卜,菜篮类似不倒翁以倒而复起的次数作答。捧篮妇女还同时唱道:“菜篮姐,菜篮姑,八月十五请你下来嬲一晡(夜)。你爱来只管来,莫在河唇河喙搅溜苔。灯芯搭桥你爱过,竹叶撑船你爱来。”

  拜菜篮神。

旧时梅州地区流行“请菜篮姐神”。两妇人共捧一菜篮,上覆以衣,篮中放一串锁匙,旁人问事求卜,菜篮类似不倒翁以倒而复起的次数作答。捧篮妇女还同时唱道:“菜篮姐,菜篮姑,八月十五请你下来嬲一晡(夜)。你爱来只管来,莫在河唇河喙搅溜苔。灯芯搭桥你爱过,竹叶撑船你爱来。”

  拜竹叶神

就是在拜祭时要用竹叶蘸清水往参与人员头上洒,使之进入“神”的状态而得名。据说竹叶神是农历八月十五特显之神,在这天晚上拜竹叶神,能引导凡人进入阴间,找到已死亲人与阳人“对话”,所以梅州民间俗称拜竹叶神为“八月十五下阴间”。拜竹叶神,多在中秋之夜,中青年三四人围坐于矮桌边,两手交叉放在桌面,头再伏于手上。然后由一妇女站于桌旁,点燃单数香支插于桌的中间,旁边放一碗清水,接着是一边烧纸钱一边用一支小竹叶蘸清水洒在拜者身上,口中反复念诵咒诀:“竹叶神,竹叶神,八月十五有神灵;竹叶神,竹叶神,带我弟子下阴城;你要去,尽管去,切莫三心又两意;你要去,放心去,全心全意去……”。在念咒中,念咒者不断用小竹支叶蘸桌上清水洒向参拜者,并不断抹下香支余烬,放到参拜者头上,燃半支香左右,伏者即会全身颤抖,继而两手不断拍打桌面,两脚不停顿地。不久惊呼“唉呀,真黑暗!真黑暗!”到达阴间,找到自家在阴间的“亲人”与其“对话”。有被其阴间亲人“赶”回阳间而恢复清醒状态的,有被阳间亲人“拖”回来的。“拖”的办法,是把下阴间者抱离桌面,用冷水拍打其额及颈背,再不“醒”就用苏茅草抽打其身,或捏其臂下部位,直到完全清醒为止。有亲历者谓醒来后有好几天精神恍惚,好像大病一场似的。所以,不少老年人都不愿意让自己家人去搞这一活动。此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流传。

  拜扫帚神,俗称“禾秆扫神”,也是中秋特显之神。

参与人数可多可少,但多为青少年。参与者用双手扶着倒立的禾秆扫柄,然后把头伏于双手上,点燃一支香,侧旁由成年妇女念咒:“禾秆扫神,禾秆扫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扫地就扫地,叫你打人就打人。”如拜成功了,参与者手执禾秆扫从原地站起,听人呼唤,叫扫地即扫地,叫打人即打人。俗谓拜此神不能“入神”太久,要及时让参与者者清醒。清醒之法是派人上前,首先,夺其手中的禾秆扫,后用清水拍打其额及颈背,直至恢复神志为止。

  拜桌神,用八仙桌倒翻过来,桌板朝地,桌脚朝天地板的中点放一个盛满清水的碗,把桌板顶住、顶平,然后由四个青少年,各扶一桌脚,并用手在桌脚上各压一根点燃的香支,另一人立于旁念咒:“桌哩神,桌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旋旋转,叫你转不停。”在念咒的同时,执桌脚的四人,闭上眼睛,开始推动桌子向同一方向转动,而且应越转越快,桌板下面盛水的碗,实际起着陀螺轴作用,结果桌哩旋转不停,拜桌神亦告成功。

  拜竹箕神,又叫“拜插神”。“插”是乡人用竹蔑编成如箕,盛米谷人箩的器具。拜插神时,先用一筷子插入“插”尾端,再把“插”背朝天,使“插”端所插之筷子一端刚好着地,然后在“插”旁用两人各伸出中指,托在“插”的中心点,这样,两个人中指托点与筷子着地点形成三点平衡,而使“插”背能上下浮动“点头”。拜神开始,在“插”背插上一枝点燃的香,口念咒诀:“插哩神,插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算就算,人人岁数算分明。”拜成功了,插神会上下浮动“点”地。

  拜筷哩神,多为中、青年妇女参加。俗谓筷子神能预告妇女肚子所怀胎儿是男是女。拜的方法,用六根长短一样的筷子,两人各执其三,一根与身横平,另两根由左右手执直,使筷子的末端与身横平筷的“凵”吻合对齐,使双方的“凵”套成“□”便开始燃香念咒。咒诀是:“筷哩神,筷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某某某(怀孕妇女的姓名)身怀胎,请你测个灵,是男‘秋秋落’,是女‘斜斜开’”。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