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特点是什么
导语 天津语言,海纳百川,不说官话,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语境准确,干净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话为什么干净利落?
天津话(国际音标:/tʰi̯ɛn21 ʨin21 xu̯a53/ > [tʰi̯ɛȵ21 ʨiŋ11 xu̯a53]),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市市区和塘沽城区及周边地区。通常指的天津话是以天津市内六区(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南开、红桥)及西郊和南郊一部分、东郊小部分和塘沽城区(大沽、新城、塘沽、于家堡、邓善沽等沿海河两岸地区)本地居民所使用的方言,这种方言在周边静海话、武清话、蓟县话、宁河话等方言的包围下形成一个方言岛,它在与周边方言有较大区别的同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天津话中的词汇量不仅承袭江淮方言,而且深受北京话的影响。直到今天在天津话中仍有相当的词汇是源于北京话,尤其是口语方面的。像是“捅篓子”、“大头”、“狗食”、“刺头”、“挨刀的”、“能耐梗”、“废物点心”……这些词,虽然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土话,但是却已经在天津话中流行了近200年 。除此之外一些只有音没有字的满语,也能在天津话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这人真格色”的“格色”、“胳肢人”的“胳肢”、“邋遢仨儿”的“邋遢”,说他“勺叨”他还“翻呲”梗脖子,“嘿唬嘿唬”他,“掴打”他两下,他就“耷拉”脑袋不“滋威”了。这些词汇,能“就唬”用汉字写出来就写,写不了就说,“勺叨”说成“勺瓢”也行,明白就完。天津人洗衣裳,说是“(cou)衣裳”,小孩吃奶,说是“吃(gege)”,会说不会写。可能是满语的转音,甚至是满语中少数人的俚语,后来让天津人说“走界(音同鸡)”了。
天津方言也有独特的用词,像父亲的兄长称之“大爷”;父亲的弟弟称“伯伯(掰掰)”;丈夫的兄长叫“大伯子”;“嘛?”是什么;“倍儿哏儿”,特别有趣;“各色”,与众不同;“念山音”,说人闲话;“屁屁”,说了不算;“离机”,说话没正经;“各个扭儿”,不团结,有矛盾。“斗闷子”,斗气。“刍巴”,不痛快;“没正型”,举止不受尊重。“腻味”,不喜欢,无聊。“溜乎”,巴结。“蹲了”白等了。“打八叉”,没固定职业。“吃挂落(1ao)”,受连累。“没辄”,没办法。“没拆细”,没有考虑余地,没办法。“耍活儿”,干活不踏实。“没门儿”不可能。“有戏”,有希望。“自歪”,不服气而有所表示。“不觉闷”,不自觉。“说走界(鸡)了”,说走样了。“打住”,停住。
对于程度的不同,天津人还有不同的描述。单就“说话”这件事来说:泼妇骂街谓之“喝里”;闷腔泄愤叫“嘟囔”;说话霸气是“话话巴巴”;相互谈心是“咯咯哩哩”;刺耳难听说“叽哩抓拉”;令人着急名为“吭哧别嘟”,等等等等。可见天津话的丰富多彩,也足见卫嘴子功力非凡。
下边还有些你在天津游玩的时候,常能听到的一些俚语,不妨看看,以免到时一头雾水:
崴泥:事情办糟了
大梨:吹牛的人
耳会:听到某事
白乎蛋:不着边际的瞎说
狗食:无赖
闲白溜大堆:说大话,吹牛,好表现。
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人
敲铲子:讽刺打击或冷言冷语
地根起:从最初起
纳磨:仔细考虑
糟改:戏弄人
炸刺儿:挑衅,不服气
差壶了:出差错
栽面儿:丢面子
罗罗纲:麻烦事